#保护农业文化遗产#

那时的农村,生产队除了做好主业——农业生产,也大力发展各种副业。村内有各种加工作坊。

磨坊。有脱粒水稻的脱粒机,有磨小麦的磨面机,有磨玉米的磨面机,有碾谷子的碾米机…那时磨出的麦面,麸质较多,面的颜色不白,蒸出的馒头颜色不太好看,也不如现在纯白大馒头口感好,但麸质含维生素B族较多,有益健康。

酱油醋坊。米面加工剩余的谷糠稻壳麦麸,可以用来酿造酱油醋,本村自家生产的酱油醋,用的都是天然绿色原料。

油坊。棉籽、花生是油坊的原料,用于加工棉籽油、花生油。剩下的壳儿碾成油渣饼 可以做肥料。记得小时候进过油坊加工间,轰轰轰电机声,电力带动一人多高一米见宽的巨大石滚转动,里面闷热,散发着机油味儿混合着加工的棉籽、花生油味儿。

棉花加工作坊。有各种棉花加工机器,弹棉花机,梳棉机等。农民采摘的棉花在这里可以用机械脱去棉籽,加工成白白软软的棉花。

豆腐作坊。磨豆的机器是电力的,泡好的豆子用机器磨成浆汁,用大锅烧滚,到一定程度后点卤水,凝结成老豆腐一样的块儿状,捞出盛在木制的四四方方的豆腐模里铺好的细沙炊箪上,包好压实,沥干水分,豆腐就做成了。剩下的豆腐渣可以做饼子。

砖窑。村外有两座土砖窑,可以烧制青蓝色的砖,社员们修房盖屋,用的都是大队砖窑烧制的青砖。

(您可以点击我的头像、访问我的主页,阅读更多#留住乡愁#系列散文。如果您喜欢,记着关注、点赞、评论、转发哦,也欢迎您提供相关素材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